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简单来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PPT设计网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增长的极限读后感,供大家参考选择。
增长的极限,我认为这个理论其实并不那么具有创新性,物极必反、盛极则衰 、月盈则亏 、矫枉过正、欲速则不达……其实说的都是同一道理,之所以《增长的极限》能被学术化,归功于其本身的科学性论证和事实列举。这样的书被再版三次,可见书的内容经得起时间的推演,不止于反复论证,而不断更新数据以追求时代贴近性换取更多新生读者的关注。的确,当今自媒体时代的发展已经十分迅速,个人表达权和所谓的“言论自由”被滥用,附庸文雅的,沽名钓誉的大有人在,信息时代下孰是孰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毋庸置疑,国民总体的文化性水平是提高了,但学术性读物的聚焦度的提高却没有形成正比增长,甚至在“快餐阅读”、“浅阅读”和“读图时代”的冲击下渐渐失焦。其实,真正在做学问的人并没有减少,只是如果没有“诺贝尔”等一系列国际大奖的光环,大众并对这些都提不起兴趣甚至是不屑一顾,伟大太过于耀眼,一般的人看不清以至于置之不理,其实这也是情有可原,但略过就是一种闭塞,终会演变成落后、盲目和愚昧。所以,《增长的极限》尽管已获奖无数,但依旧要推陈出新,破旧立新,不仅是追求学术严谨,更重要的是寄望于时代增长的更新不要略过来自自身的警告。声音尽管微弱,力量尽管单薄,但却是那样的竭嘶底里。
我突然感受到世界真的是有末日的,并且这个末日竟然离我们并不遥远。作为一个经济学的研究生,我突然发现原来经济增长也并不一定是件好事,不仅不能永远持续下去,还能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后果。
读《增长的极限》,正如作者梅多斯所说的那样,感觉世界末日尽在眼前。曾经看过这样一个讽刺性的短片,说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人类总是臆想出各种怪兽、妖魔,以寻求刺激和自身英雄形象的满足感,但当一切都脱离臆想成为现实,科技阻止不了异变,英雄梦免不了破灭,人类将无去无从,毁灭于一旦。《后天》、《海云台》、《末日崩塌》、《灭顶之灾》……一系列的灾难片都是以绚烂的拍摄技巧颠覆世界,观影后也许会带来一时莫名的恐慌和讶异,甚至是一系列反思,但并没有给出任何所以然,世界依旧是在“系统地给予特殊阶层以权力和资源从而让他们获得更多特权的社会制度”下“常规”运转,富人依旧是那样潇洒,穷人也依旧是那样窘迫;增长的永远是整体水平,恶果总是被时空的滞后加剧于愈穷越穷的人的身上。虽说,极限的打破引爆的世界危机,人类危机是全体人类共同承受和面对的,但谁是始作俑者,谁是替罪羔羊不是明摆着的吗?
印度尼西亚,中国,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国和尼日利亚六国的人口几乎到世界人口总数的一半。当把这些国家跟富裕国家的人均GNI增长画在同一张图上,这些国家的人均GNI增长几乎没有离开横轴。
“教育要提高人们的灵活性和创造力,教会人们批判性思考和重新设计物质和社会系统的能力。”社会是残酷的,我们从小就被灌输“不进则退”各种大道理小道理,我觉得其实它们的必要性并不是绝对的,但套在“求增长”的社会状态下,这些都被动的成了“绝对真理”。“……也没有理由期望……增长就能消除贫穷,除非全球系统被重构以直接让那些最需要的人获得增长。”这句话十分准确的说明绝大部分求增长的目的不是发展,而是增长本身,粮食在富盈地从人类向牲畜再向人类流动,营养的绝对满足下成了一种剩余,以至于浪费;而在粮食紧缺地,粮食流动始端来自于劳动,终于劳动,营养的流失为的是营养获取,当需求超越自给自足,就是一场真实版的“饥饿游戏”。
自私驱使人类一直都打不破这种病态的不平衡下的平衡,我相信这种共存的状态只是暂时的,但这样的暂时如果没有极限的迅速接近,极限的滞后性越久,对所谓的人类文明也许更有利,但对处于水深火热的国家或世界公民而言,就是一种煎熬,也许已等不到极限灾难的降临,就以毁于社会系统的迫害下。这种自私迫使极限的接近也终有一天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增长的极限读后感
《增长的极限》再次拉响了警报,招呼我们在为时已晚前采取行动。政治领导人、商界首脑和公民们还要轻忽这些警告到什么时候呢?冰盖正在融化,新鲜水源正在消失,鱼类和森林正在干涸,然而我们的首脑们看来还没有做出反响。本书对于每个想帮助扭转这些趋向并建立一个更安全的、可持续的未来的.公民和领导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工具。极限 读后感
中国的经济和社会正在高速发展中,我们必须相识到自然资源对经济高速增长的限制,人类活动对自然和社会的粉碎,只要相识了增长的极限,我们才能找到一个可以持续的发展模式。另外,相识增长的极限,也是教我们学会谦虚,学会为未来做好准备。
当记忆在一个潜意识里被神性转化为零的形态,那么它在全部的潜意识里就会统统转化为零的形态。无论当下在你的灵魂里发生了什么,它也同时发生在全部的灵魂里。极限读后感
与灵感的华美相比,意念就象一块残破的抹布。读后感只需一直保持要做某件事的意念,本身就会产生对抗情绪,而一旦臣服于灵感,生命就会彻底转化。
增长的极限读后感
《增长的极限》是“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引起激烈争议的一部经典之作,它首次提出了地球的极限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极限的观点,对人类社会不断追求增长的发展模式提出了质疑和警告,并且通过我国金融创新的数据对理论成果进行了实证研究。
在米都斯小组看来,增长是存在着极限的,这主要是由于地球的有限性造成的。他们发现,全球系统中的五个因子是按照不同的方式发展的,人口、经济是按照指数方式发展的,属于无限制的系统;而人口、经济所依赖的粮食、资源和环境却是按照算术方式发展的,属于有限制的系统。这样,人口爆炸、经济失控,必然会引发和加剧粮食短缺、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些问题反过来就会进一步限制人口和经济的发展。
在以往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只要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的正反馈回路继续产生更多的人和更高的人均资源需求,这个系统就会被推向它的极限:耗尽地球上不可再生的资源。
书中强调的是最主要观点之一便是“可持续发展”,这在今天看来是个浅显易懂的道理。作者丹尼斯·米都斯在研究过程中用world3模型预测了未来世界的人口增长、粮食增长、工业发展、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其中人口增长与粮食产量增长与现实完全吻合。作者写书的时候正是西方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西方社会的主流学者都对未来的发展抱着乐观的信心。直到一年后的石油危机,那些主流学者和政治家才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不过更多人还是对有增长的极限这种说法持怀疑和批判的态度。丹尼斯·米都斯用大量的数据和模型说明了人口、粮食、资源消耗等的增长是呈指数型增长,而非线性性增长。如果人口、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增长是按照这种模式一直持续下去,那么世界将会“灾难性的崩溃”。
从《增长的极限》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出未来留给我我们的路只有一条——可持续发展。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去衡量综合国力,使综合国力竞争统一于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框架内,从而适应社会、经济、自然协同发展的需要,就必须从观念、作用、评价标准等方面对综合国力进行全面的再认识。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价值准则是国家在保持其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基础上,推动包括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内的广义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显然,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内涵决定了在提升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过程中,科技创新是关键手段,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是基础,经济系统的健康发展是条件,社会系统的持续进步是保障。
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始终以发展经济为第一任务,在发展的过程中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都是惊人的。据统计,中国现有煤炭的探明储量为818亿吨,石油为25亿吨,天然气为5.4亿吨。以2000年为起始点,到2020年,中国年需煤炭16亿~18亿吨,20年累计需247亿~248亿吨;石油年需5.5亿~6.4亿吨,10年累计需85亿~92亿吨;天然气年需0.6亿~0.7亿吨,10年累计需9.2亿~10亿吨。中国油气资源的现有储量将不足10年消费,最终可采储量勉强可维持30年消费。到2020年,中国石油的进口量将超过5亿吨,天然气将超过1000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将分别达70%和50%。未来20年中国石油需求缺口超过60亿吨,天然气超过2万亿立方米。严重的资源瓶颈使中国经济面临极限。未来几十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资源消费大国。中国应该正视资源危机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上跟世界其他国家合作对话,而不是为了维持经济增长,对国内的矿产资源竭泽而渔,以致最后造成得不偿失的战略性错误。在使用资源的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现有的资源。
当代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向人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些问题既对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目标,也使日益受到人们重视的综合国力研究达到前所未有的难度。在目前情况下,任何一个国家要增强本国的综合国力,都无法回避科技、经济、资源、生态环境同社会的协调与整合。因而详细考察这些要素在综合国力系统中的功能行为及相互适应机制,进而为国家制订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提供理论支撑,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