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在问我诗词怎么样写为好?我也是不断地去搜索和考究,回想自己过去近十年的翻页的书籍,二万本书都读过了,略有小悟吧!现在分享给大家。
我总是喜欢把诗词、文化和艺术三者相结合,从横观和纵观的去了解古往今来的诗词。但凡我发现他们的一些微妙的一些变化我都会记在心里,或是抄写在本子上,也会仿写一二首。我喜欢略变和渐变的过程改变自己。但是,现代的人总是喜欢太自我,太讲求个性,不讲究传承,不会去分析古人的诗词,认为自己“别树一格,别具一格”的诗才是真正的好诗,这个是不够的,这样会让自己走进“死胡同”里,当然,你想写的诗都是“孤芳自赏”那我就不好说什么了。
我写诗有三个境界:
第一境界为自己写诗,刚开始不太懂诗,想到看到的都会用诗来表达,认为合乎格律就是好诗,其实这离好诗还很远的。
第二境界是他人写诗,有了第一境界的写诗,入门是没有问题了,但是能不能达到别人的喜欢,就是寻找“共鸣”的过程,稼轩词“为赋新词强说愁”,也就是不是为自己实质的感情来写,写的很多时候都是别人的感受,我们开始学会“悲天悯人”了,我们也学会了伤春悲秋了,往往写诗的角度不只是我们自己,也学会换位思考,更能为修持自己了。
第三境界还是写自己的诗,我们有了第二境界的脱变,学会了返璞归真了,最终感受到真实的感觉靠自己的,其实第三境界是学会了接受批评和自我批评后的成果,看淡了名利,理清了思路,实现的往往只是一刹那的情感。
这正如佛家所说得,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
而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也是有三种境界的,我在教诗词课的时候,我也是常常引用过的。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能体会王国维的三个境界,也就可以写好诗词了。
我们总是在写诗的当中可能真真正正的体现了个中快乐,但这个快乐是小众的还是大众的,那就未因人而异了。很多人在写诗的时候,只是在一味的钻研新词新句,亦或者是用冷僻字或者比较孤傲的一些险韵,这些其实都不是一个好的方法。我们可以看到的是:无论是诗人李白杜甫,还是词人苏东坡、辛弃疾‘李清照和柳永这些人,他们写的诗词都是浅而易懂的,都是让我们可以想像到画面,也可以让我们有共鸣的。此朝必有前朝的影子,无论是意境还是用字用词而并不是说是非常难明白的,写得好的诗词,无非是“雅俗共赏”,能做到这四个字,我想最不好的诗词都会有其价值的。
时下很多的时候朋友,说:“我可能一二个字点缀一下。”其实这也是不可行的。一二个生僻字点缀,这样一二个字毁了一首诗。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写诗词的一个方向是怎么样的,往往会迷茫了,困住了前进的方向。我想主要的原因是他自己,在常人看来,你用 了生僻字就有卖弄之嫌。
我们写了一首诗,要有“传承”要有“共鸣”。
传承是什么?一定是读尽古人经典诗词,读尽千家成一家。“借、转、偷、换”这是我学习的方法。明借是将古诗的好词字借用过来,我习惯每天找十首诗,看一下那字眼我没有用过的,没有用过的就会用这个字单独作一首诗,特别好的,我会举一反三,作出不一样的诗来,结合环境的变化和人的“喜怒哀乐”再就与结合“春、夏、秋、冬”也就是一个字借用好,化成二十多首诗,一开始觉得挺好玩的,这样可以多种角度去学习和分析。”转、偷、换”就简单多了,无非是换词,偷境,转方式而已,这样也是可以达到融古通今的,我们一定要先传承别人,才有机会让后人传承我们,诗词是很少无根乱写的,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与古人不一样的诗词,只是变的形式,内在是一样的,换的只是衣服,最多是化了妆而已,你看不出来,行家还看不出来吗?
共鸣是什么?就是说你写的诗别的人读了都要懂,不懂就不可能产生共鸣的。不信?你可以查一下白居易,他读给老太太或是平常人读诗,这些人能读懂听懂,他认为就是好诗,所以他的诗能留下来;像柳永之词,也得一般的人都能懂才行的“凡有水井处,便能歌柳词”。
这些都是说明作诗不要想得太复杂了。我们应该学会去比较与分析,“忘记自己的个性,忘记自己的创新,要记得传承,要记着请慢变和渐变的过程”这样,写的的诗一定有质量。
诗,没有人说谁的好谁的坏,因为这需要历史的沉淀,也需要后人的一个传承,我们现在读到古人诗,那个不经过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后传下来的?我们所写的诗,除了表达我们此时此刻的心情,或者我们能眼睛能见到的,或者说我们所听到的一些事,把它变成诗能让别的人也能身临其境,或者能想象出其画面,我觉得这样就是一首好诗。李白也好,杜甫也好,苏东坡也罢,李清照也罢,他们的诗词能流传的都是大家能朗朗上口的。但是,我们发现他们的文章里面的用词用典又是言辞古奥诘屈聱牙,但是用在诗用在词方面,那用词都是通俗易懂,我的经验是我们写古文之时就用古文的语言,写诗词就用诗词的语言,如果你不想受格律诗的限制,也可以写现代诗歌的。现在是开放文学的时代,百花齐放,天地相融。但是你错乱了就被人笑话了,正如时下,很多人以为凑足二十八字就是诗了,或者写上“古风”两个字就可以随便写了,我认为都是不对的。说的通俗一点的“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样调换过来,会有好的效果吗?
我们写诗要做到的就是雅俗共赏,什么是雅俗共赏?一般的人都能明白,就是达到了先俗后雅,由雅而不带俗,学会太极的阴阳图就可以很清楚的,俗到极致就是雅的开始,雅到极致又是俗的开始,雅中有俗,俗中有雅才能达到一个意境。如果,我说俗就是可以眼见的,雅是心里体会的,这样会不会容易接受?俗也是实实在在的,雅是出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我想曹雪芹先生借林黛玉教香菱写诗也是讲的很清楚,而曹雪芹先生的诗词水平怎么不用我们置疑的,单是诗词应该不能和李杜苏共黄比,但是加小的小说的成份,这样就不同了,再说了曹雪芹先生才不过三百年,以后发展也是未可知的,历史是有个按百年来和千年来计算的,千百年弹指间,但是对于文学与历史来说,那就不能同日而语了。
雅,还有另一高度。真正研究诗词的人又觉得你这种是很容易懂,当中又有很深的意义。
写诗的主要的意义是什么?就是以小见大,我们或者说以大见小,这个都没有一个标准去界定的。我们能看到一首诗,我们能想到自己的一种心情,我们能产生一种心情的时候,能又想到别人的一首诗来表达,我认为这就是共鸣。很多人一首诗要用很多的注解,用很多的典故,我们常被出书人误了。开始出书之人担心我们不懂,很多字句都标注了出处或是解释,这样有好处也有坏处的。好处是让真的不懂之人可以学习,坏处就让很多不懂之人觉得一定要这样才行的,我自己的习惯是自己找答案寻出处,这样的学习就稳固多了。
借用前人字词要活用,一般我觉得会有歧义之时,我用自己作注解,有引导之意,不要让别人误会我的诗作。但是,全部注解我觉得完全没必要。但是,很多人,他完全没有用典故又不行。所以我一直主张的是我们要不断地去读前人的诗,要从思考的角度来去看去读去借用,到底这首诗应该立意怎么样铺排,怎么样去把它的起承转合写出来这样才是正道的。
很多人说起承转合只是个基础。我们只有不忘基础,我们才能把我们的诗词写好,就像我们高楼再高,那都要有根基,我们的树再大也都要看你的脚下的根多少,扎根越深才不怕狂风骤雨。我们是不断地去了解我们的基础,巩固我们的基础,这样的话我们写出来的诗才有味,有道有理,有礼有节,因为我们没有忘记了初心,我们没有忘记了基础。那我们写出的诗一直都是没有违背的诗心。时常要回想一下,我们当初为什么要学诗与写诗?
“学诗言志”是我们最初一个学习诗的原理,很多人就忘记了这一点,我觉得我们写诗就像波浪一样,无论我们浪起得再高,它都有回潮的时候,等你回潮的时候,你再去检查一下自己,你才知道我们心如平静,静如“海不扬波”,也是这样的道理吧!
我写的诗能不能打动别人?一定先要打动自己,打动了自己,以后要去打动别人,别人可能一下子未必了解,但是你一定要知道,我们没有创新,我们有继承。我们能为别人想一下,我们能为大众、为国为民,为生态、为环境去想写的诗,天上的月亮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大自然有“春夏秋冬与东南西北”诸如些种种,连同“花草树木山川河海”一切的自然都可以入诗。
写好自然就有感觉,有感觉就可以赋予诗词之方式。我们写诗,不是说我们自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这样的话,写出来的诗就没有味道了,我们写诗的目的是什么?也许很多人说我们现在写的诗词哪能讲到以后的传承,传承也不是我们自己说的算。作诗词,我们就立意要高,“取法乎上”嘛!我们写的诗词是想着说将来有的人还要想起我们意思,就想起我们这首诗事画面,能背最好,不能背也会记得我们的诗名或是我们名字。金庸先生说过“一百年后,二百年后,还有人读他的小说,那就成功了。”
曾经有人跟我聊过,有人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又有人斗酒诗百篇,到底谁说的才对?我认为不能以时间来定的。写诗,快与慢不是重要的,重要的就是说你一定要去推敲。正如韩愈的那个故事里面说的:有人在撞了韩愈的车,本来要治罪的,问清楚后才知道,那人正在想想诗,他说到底是’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后来韩愈就原谅了那个诗人。”
我觉得这个”推敲“就非常有意思了,我记得陆游与苏东坡在写诗的都是喜欢细斟慢酌的,连我们伟大的领毛泽东主席也有这样的习惯。毕竟,“好诗不怕千回改”。王国维曾经说过,我们的诗词多一个字不行,少一个字不行,改一个字也不行,像红楼梦也是这样说的,王维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个“直”“圆”看似无理,合上书就会想到那个景致一样,又好像“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个“白”和“青”看似是没有道理,又是不可替代的。。我们的诗词,把所有的字一个个分析,一定要好像放在嘴里有千斤的橄榄一样,让我们无法的去改变任何一个字,那我们这首诗就成功了。
我们的诗一定要请教一下会写诗的人,让别人看一下是不是跟我想的一样,当然,别人认可我们自己的时候不要沾沾自喜,别人觉得不认可我们的时候,也没必要自卑自哀。我们都以平常心、以求教的心态。
我们一定要把古人的一些诗词进行一个分析,总结出一个脉络,我们要知道哪些是自古以来。都要遵循的一个规矩,哪些是“可变可通可换”这些的话,如果我们懂了,那么我们必定能写出一两首惊人之作,惊人之作,不是说有意的,是无意之情,是无意而为,是我们很自然的情况下想出一个情景,一种环境来所作的一首诗。
写诗真的是“且行且珍惜”,没有人能真正地把诗做到一个极致化的,只不过是说刚好有的人看到你这首诗,他有同感,他能有想象出你当时写诗的心境,这样我认为就是一首好诗或者是说好词,我们先量变再质变,这个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来说,并不是说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一定要有所感悟。比如说我们第一时间没想到是自己,我们想到是古人怎么写的,然后,我们再来看我们的古人来借鉴一下或者,我们在古人的诗词当中,挑出精华或者经典的句子来为我所用,这样的话又有古人之之意,又有自己之意,这样不就是好事了吗?
当然,这是我一家之言写得好不好?还是要靠历史来见证,要靠时间去沉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