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民收入、提升农业竞争力、加快构建现代农业集成现代化是乡村振兴面临的三个难题。”10月26日,在以“产业赋能 乡村振兴”为主题的“2021年乡村振兴高峰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党国英一开场就抛出了乡村振兴中农民增收问题。
对于农民增收问题,他从世界农业发展、农村发展思考以及近期各地出台的乡村振兴政策等方面提出了建议与方案:
一是把农户兼业看作提高农民收入的必不可少的途径。
党国英在调查中发现,和专业农户相比,基本自给自足的小农户在农闲时间获得收入的可能性非常小,他们农闲时间的机会成本接近零。“我们认为农业越是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农户越需要兼业;从一些发达国家经验看,主要劳动力可以在农场附近兼业。”
党国英表示,如果我国农户如要通过就近兼业使其收入与城市居民相当,镇(含镇)以下的经济总规模应该达到64万亿元左右,而我国经济总规模也只有约100万亿元。短期内这当然不可能。
以部分发达国家为例,其农业专业化水平很高, 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很大, 但家庭农场兼业收入仍然十分重要。以美国为例,在农场主平均收入中, 地头农业生产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从1960年的50%下降到目前的15%。这意味着, 美国农场主收入大部分来自地头生产以外的其他领域。
在美国,农户收入略高于城市居民收入水平有四个条件:一是农户兼业一定是就近兼业;二是就近兼业要有产业;三是存在有效的承载农业产业链经济活动的组织,若跨行政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四是乡村人口要数倍于农业人口。
“我们国家就近兼业问题比较突出。”党国英表示,我国农户收入中非农业收入比例越来越大,但与美国比以上提到的四个条件还不够充分。
二是提升农业竞争力是乡村振兴的根本。
“农业规模经营是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条件。”党国英表示,农场主家庭的经营规模虽然越来越大, 但规模变化与农场主收入变化并没有形成水涨船高的关系。因此,提升农民竞争力也是乡村振兴根本。
从我国国情出发,可以分为“小农户+专业化服务”和“大农户+专业化服务”两种。在江苏调查时,党国英碰到了“小农户+专业化服务”合作案例,“当地叫连耕连种,地界打破了,从承包权分配方面来看,经营农户已经是土地出租者,已和经营者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契约。”
党国英认为,长期来看,农村流转的不仅仅经营权流转,承包权是否也能实现流转,“这是一个很具有挑战性的改革意见,我们希望进一步深化土地承包制改革,对农民土地使用权赋予更强大功能。”
党国英认为,要坚定地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不断提高经营水平, 实现小农户向家庭农场转变;不能把小农户看作现代农业的长期基础,小农户不可能真正与合作社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要改变对合作社的理解, 不能把当代农民合作社混同于改革开放前的农业合作社。
三是要推动农村农业全产业链的现代化。
“依靠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 中国农户并没有解决收入难题。此外,我国农户经营规模虽然有所增大,但现代农业的集成现代化程度还远远不够。”党国英介绍,现代农业是一个集成,不单单是在土地上操作的种植业养殖业,它一定是一个网络型集成。
党国英把乡村存在的产业分成八个类别,并强调农业产业、农业产业链相关产业以及这些产业的旁侧,最为重要。这三方面的产业发展壮大,足以支撑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
党国英解释,农民很难只靠地头农业实现乡村振兴。“这个问题其实是算账问题,狭义的农业产业占GDP约在7%-8%,已经是一个不错的结果。农业产业链是这个规模的多少倍?在美国是10倍,下沉到乡村的部分保守说有3倍;国内的农业产业链很多产业环节上浮在城市,下沉市镇的程度比较低。”
党国英称,农业产业链上的产业包括农业生产资料提供、农业技术开发应用,农产品和生产资料流通、金融保险、农产品加工等,都是农业产业链上不同的产业分支。
在他看来。农业产业链某些环节下沉到市镇,加上其他关联产业,足以支撑一个市镇的繁荣。在这个过程,农民收入增长也会不断加深对农业产业链价值的分享。
“连续100平方公里以上区域,如果人口总规模小于3万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一定要慎重。”人口密度更大的乡村区域,要重视区域中的市镇建设,使其成为辐射周边农业区的中心。”党国英强调,在投入方式上也有深化改革的必要,比如能不能树立大农政概念、能不能使“增减挂钩”产生的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市镇建设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等,都需要认真研究。
本次论坛由中国房地产报社、中国城市与区域治理研究院主办,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中国亚洲经济发展协会乡村振兴委员会、《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支持。